查看原文
其他

张祖庆:每一堂好课都有一万个缺点

张祖庆 祖庆说 2021-10-24

1


千万别以为我是标题党。取这个题目,我是认真思考过的。

 

在磨课中成长,大概是大部分中国教师必须要走的路。磨课上课的过程中,常常有人评课。评课形式,不一而足:有三五个人面对面地聊;也有一人面对千人乃至更多人滔滔不绝地评;而今,互联网时代,万人观课,已是司空见惯。

 

不少人,磨课中,常常会遭遇“精彩极了”或“糟糕透了”的两极评价。

 

一千个人,有一千种教学主张,也有一千个好课标准;一万个人,有一万种教学观点,有一万节好课的样子。因此,不同的人评同一节课,肯定说好者有之,说差者有之。即便是很优秀的课,评课者站在他者的立场,总会找到这样、那样的缺点。

 

所以,从这个意义上说,“每一堂好课都有一万个缺点”这句话,是成立的。

 

因此,面对他人的不同意见,上课者,以何种心态对待评价,如何在众说纷纭中汲取有价值的建议,在自省中坚定教学信念,树立教学自信,是上课者所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。


2


想起了《詹天佑》被“围剿”的那段“声名狼藉”的日子。

 

2004年4月,我在浙江“西湖之春”上了一节《詹天佑》。根据试教经历及对课堂的记忆,我综合整理了一份实录,发在“人教论坛”。网友“花开依旧”将此课转到教育在线。

 

彼时,我还没有涉足“教育在线”,经朋友引路,我来至“教育在线”,看到自己的《詹天佑》被“群起而攻之”,帖子里各种截然不同的声音纷至沓来,褒少贬多,语气尖锐!更有极端者,甚至用上了“吐”、“狂吐”、“删”等词语。

 

后来“人教论坛”版主“论语”把“教育在线”的争议转发至人教,以《颇受争议“詹天佑”》为主题,发了个新帖。这下引起了更多网友的关注和争议,同样是贬多褒少。曾经心爱的《詹天佑》,遭到如此尖锐的批评,我再也坐不住了,于是“揭竿而起”,写了一篇比较长的回应文章。希望借这篇文章,进一步阐述我的想法。跟贴中,有一段文字引起了我的深思(作者朱煜先生,曾对我的《詹天佑》一课有过批评)。

张老师:

       您好!

      您说自己的课堂实录引起了一场风波,我觉得这不是风波,而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讨论。它说明关注语文教学的人越来越多了。这是好事。您的成绩有目共睹,您的声誉更不会因为讨论而受到影响。相反您和讨论者都会因为讨论和成长进步,您说是吗?

      让我们携起手来,抛开无用的喧嚣,收集智慧的火花,一起前行如何?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顺颂教安 朱煜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2004年6月6日



朱煜的留言,深深地触动着我。他的话,让我浮躁的心逐渐变得澄明。

 

是啊,很多时候,我们往往认识不到一己之局限,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看自己,且以为自己总是正确的。叔本华说“人常常自我陶醉,正如一只狗认为狗最好,牛认为牛最好。”如果一个人老认为自己真理在握,那么他和牛以及狗又有什么区别呢?想至此,我便决心不再“做牛做狗”,迅速调整心态,以开放的姿态接纳各种声音。

 

我把“教育在线”和“人教论坛”对《詹天佑》一课的评论逐一下载下来,并认真阅读、思考,并于2005年10月、11月,在北京上了第二个版本《詹天佑》。

 

回首这段“声名狼藉”的日子,蓦然发现,它对我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。网络浩瀚如海,我误打误撞地把自己推到“风口浪尖”。昔日藏掖着已变质为“虚荣”的自尊,被这巨浪击得粉碎,我得以重新认识自己,感谢这滔天“巨浪”!

 

何况,网络世界出乎意料地有着“虚拟的真实”。无数最为可贵的真实声音在“虚拟”背后迸发,于是,有了那一片狼藉,也有了“狼藉”之后弥足珍贵的一片澄明。我的视界和胸襟也就得以豁然开朗。


3


说起《詹天佑》,还有一段难忘往事,不得不提。

 

2005年11月,我在北师大的一个活动中,执教此课。此课借首都各界纪念京张铁路肇建100周年,让孩子们去探寻詹天佑让今天的我们感动的细节,拓展了不少电影《詹天佑》中的素材。课的现场效果应该是不错的。课毕,与北京原崇文区教研员吴琳以及贾志敏老师一起互动。吴琳老师在互动评课中,借助台下听课教师的问题,对我的课提出了比较尖锐的批评。


阅读链接关于《詹天佑》,一次让人深深难忘的辩课) 


现场互动,非常火爆。前几日,我收会议主办方庞玉和先生寄给我的光盘。十四年前的互动细节,鲜活再现。

 

吴琳的追问,可谓步步紧逼。我呢,则颇有“兵来将挡水来土掩”的意味。真不知道这股勇气从何而来。大概,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吧。

 

此后十几年的教学征途中,我不止一次地遭遇类似的评课。有了那次评课的经历,我,面对什么样的声音,似乎都能够见怪不怪。

 

唯独一次例外。


一位知名的专家,在千人面前评我的作文课。一上来就说,作文教学观摩课,就应该上教材里的,不应该上课外的。

 

不知道哪里来的无名火,“蹭”地冒了上来。我老实不客气地质问专家:谁规定,作文公开课,必须上课内的?

 

场面尴尬。

 

我尊重真诚评课的专家,但对“骑着”评课的专家,则有一种本能的抵触。

 

杂文家陈四益先生在《站着读还是跪着读》,指出了读者的四种不同心态,一曰“坐着读”,一曰“站着读”, 一曰“跪着读”,一曰“骑着读”。

 

这一观点,迁移到老师观摩公开课,我以为可能也有四种状态:

 

“坐着听”,把上课教师当伙伴,耐心聆听,真诚探讨,平等切磋;

 

“站着听”,把上课教师当同行,洞察意图,探寻奥秘,自我建构。

 

“跪着听”, 把上课教师当偶像,顶礼膜拜,马首是瞻,自我迷失;

 

“骑着听”,把上课教师当敌人,横眉冷对,横刀立马,横加指责。

 

我欣赏“坐着听”,尊重“站着听”,担忧“跪着听”,反感“骑着听”。

 

客观地说,大部分专家,将“坐着听”和“站着听”结合得比较好。但也有个别专家,永远是“骑着听”的姿势,在他的眼里,中国语文教师,都不会上课,每节课,都是毛病一大堆。

 

这就是典型的“骑着听”。骑着听课的人,永远“真理在握”,其思维方式常常是“这节课,有什么问题”,而不是“这节课有哪些亮点”。


4


想起了日本的佐藤学教授。

 

佐藤学教授,听课上万节。他永远睁大双眼,发现教师的教育智慧;他把更多的时间,花在观察学生是怎么学习的,以及教师是怎样促进学习的。

 

因为佐藤学先生倡导的听课的姿态,他所在的学校及区域,教师之间相互听课,蔚然成风。

 

听课,是为了从“你”这里学习教学智慧,而不是为了让“你”更完美。事实上,世界上,是不可能有完美的课的。用“找毛病”的思维方式去看课,看到的,大抵全是问题;反之,用“找亮点”的思维方式去看课,看到的,是值得学习的智慧。

 

我以为,听课的最大意义,是“学习你,完善我”。用心地聆听,千方百计挖掘这一节课的亮点,并试着与自我经验融合,让自己的教学智慧更丰厚。


当然,观课过程中,发现问题,可真诚地与执教者探讨。之所以提“探讨”,而不是“批评”,是因为,教学领域中,谁都不敢说自己是真理在握的,谁都当不了权威。很多观点,在你看来是正确的,其实不一定正确;很多想法,在今天看来是对的,到了明天,也许就是错误的。因此,任何观课者,切不可以权威姿态出现,而要心平气和地提出自己的一点主张、一些想法,供对方参考。

 

我常常这样提醒并告诫自己。

 

再者,作为上课当事人,要有一颗平常心,切不可“跪着”上课,更不可“骑着”上课。他人的意见提得有道理,坚决虚心接受;提得没道理,不必违心接受。在不伤和气的前提下,我们完全可以有理有据、有礼有节地和批评者探讨。上课者与评课者,都是站着或坐着,相互平视的人。


 阅读链接:恪守论道精神 方能完美亮剑


一线教师,要“站直了”上课,既要保持必须的谦卑之心,又要保持必要的自信之姿。你说得对,我谢谢你,认真改正;你说得不对,我谢谢你,坚决捍卫自己的主张。当然,有时不知道究竟说得对不对,则可以不必急于回应,微笑着点点头,让时间去说话。

 

每一堂好课都有一万个“缺点”,但我们一定要找到一万零一个优点。如此,我们才会在教学的路上,越走越好。


(哈,写这篇文章,我是认真思考过的,我真的不是标题党。)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